隶属于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传播集团)

从自卑到自信,一个女孩到底经历了什么?

发表时间:2025-03-26 15:46





与自卑和解的最好方式,

就是停止和别人比较,将注意力聚焦到当下,

不断去做,去行动,去创造一个个小成就,

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取正反馈。

这样,自信就会慢慢生长起来。




01


听过这样一段话:

“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人生要经历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去除自卑;第二个十年,建立自信;第三个十年,清晰认知。”


你以为拉开人与人差距的是资源或努力,其实真正造成差距的是自卑。

因为一些家庭因素,我幼时便随父母从穷乡僻壤的村里辗转到远方的城镇务工。

入学后,班里大多是城里的孩子,他们衣着光鲜,用着我无论如何也买不起的文具和书包;他们的父母要么是体面的双职工,要么是政府或街道的工作人员,要么就是老师。

而我操着带有浓浓乡音的“塑料”普通话,一开口便有同学捂着嘴笑,说我是“乡巴佬”。因此在学生时代早期,我很少开口说话,不合群,走到哪儿都是低着头。


小学二年级那年夏天,我八岁。

我在大扫除时不小心从学校二楼的楼梯缝摔了下来,掉到了一楼的杂物里。由于杂物遮挡视线,几乎没有人看见。

我躺了好一会儿才逐渐恢复意识。当我吃力地坐起来,才发现下巴一直在流血。后来我才知道,下巴上被割开了一道很长的口子。

我摇摇晃晃站起来,不敢惊动老师和同学,怕给他们添麻烦,一个人跌跌撞撞往家的方向走。

那日,回家的路似乎格外漫长。那天下午,夕阳很美,我不知道是怎么走回家的。到家后,妈妈见我的衣服上都是血,吓坏了,赶紧送我去医院。

下巴上缝了几针,头部抽出几管瘀血,我被包得像个熊猫。走在学校里,头上的白色纱布格外醒目,引来一阵阵哄笑。

自那以后,我对摔下去的那个楼道有了心理阴影,每次走到那里都会绕着走,也更加沉默寡言。

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梦里常常出现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满身是血,无助地走在大街上,路过的行人则满脸嫌弃地嘲笑她、唾弃她。

整个学生时代,我遭遇过许多打击与否定,它们来自同学、老师、家人、陌生人,我一度陷在孤独、拧巴又破碎的情绪里。而这种情绪的底色,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自卑。

现实和梦想之间隔着的,是永远觉得不够好的自己。


02

后来,我们家搬到另一个镇上,我终于有了一个能玩到一起的小伙伴。

我们同一年出生,有着相同的喜好,成绩也相当;不同的是,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如冬日暖阳般明媚的笑,对万事万物大方地表达厌恶或喜欢,毫无顾忌地和我分享她的成长经历、父母的爱情故事、邻里间的趣事。

我在她欢快的笑声里,捕捉到了一种与我截然不同的灵魂散发的力量。

那是一个长期生长在富裕、舒展环境里的孩子,沐浴在父母温柔而深沉的爱里,完成了对自我的深度接纳,滋生出坦荡和自信的气质。

那是我不曾拥有过却一直渴望着的力量,我想成为像她那样接纳自己和坦然表达的女孩。


后来,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县城的重点高中,我又搬家了,与她就此失散。

我再次孑然一身。好在高中有图书馆,书籍成为我的好朋友,我通过书体验这个世界。

我沉浸在路遥《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里,与主人公一起体验那个时代的悲欢沉浮;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内心深处的绝望;而在《简·爱》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我读到了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我读托尔斯泰和雨果,也读金庸和古龙,读巴金和朱自清,也读郭敬明和饶雪漫。

读书这件事,抵消了我成长路上的很多烦恼。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写作出书的种子悄悄在我的心底埋下了。

那时除了作文常常被老师拿来做范文,还有贴满了整面墙的大大小小的奖状,见证着我努力的回报。优异成绩和长期阅读让我内心的自卑感逐渐减少。

但我依然羡慕班里那些虽然成绩不好却三五成群在操场上自由奔跑、肆意欢笑的姑娘。

我觉得,那才是高中生该有的样子,那才是青春最耀眼的色彩。



03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姑娘,上大学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进城”。

某个周末,约了一个同学买衣服。我早到了半小时,便独自去步行街上闲逛。

我走进街角的一家服装店,店主热情地招呼我试了两件衣服。我觉得不合适且有些贵就没买,店主很嫌弃地指着我骂:“看你这穷样是买不起吧?买不起就别试啊!浪费我的时间!赶紧走!”

生平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下被人指着鼻子咒骂,那一刻,我的脑袋轰的一下像是要炸开,我满脸通红地落荒而逃。约的那位同学终于到了,我再也绷不住情绪,拥着她的肩放声大哭。哭声里有委屈,有愤懑,有不甘,更多的是被自卑、怯懦以及不配得感支配的无能为力。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独自去逛街试衣服。我甚至不敢抬头走路,不敢大声说话,不敢靠近比我优秀的人,怕被嫌弃和嘲笑。

我在心绪不安里潦潦草草地长大,期待着一种连自己都难以明了的救赎。


毕业后,我来到了深圳。

作为一个出自底层的孩子,我身上从来不缺努力的动力和勇气。

刚毕业那几年,我在城中村住着不到十平方米、终年不见阳光的房子,要忍受被子的潮气和满屋的蟑螂,做着最难的工作,加着最晚的班,出着最长的差。

半夜出差回程途中,望着海那边繁华的夜景和绚烂的霓虹,内心仍会觉得凄凉。这座城市越繁荣昌盛,我就越感到自己的渺小。

我依然不敢独自逛商场,不敢流连于高档的餐厅和咖啡厅,在人群中说话时声音也依然是怯怯的,总是被忽略的那一个……

就这样,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我羡慕着那些精致光鲜的人,同内心的自卑感进行着拉扯和斗争,从未放弃寻求自我成长和破局之路。

我读了很多书,走过很多地方,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尝试将注意力慢慢地从外界转向自己,学会自我接纳,勤勤恳恳地工作和生活。我停止了无谓的比较和羡慕,也不再觊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繁华。

同时,我发掘了自己身上高敏感和容易共情的特质,重拾少时写作的爱好,将心底波涛汹涌的情感诉诸文字。

这些年,文字就像一个知心老友,见证了我所有的自卑和胆怯,懂我所有未说出口的无奈与悲欢。

我一边用文字治愈别人,一边被文字治愈。


04

二十八岁那年,我的文字获得了大量曝光。

开始写作后,我的努力才算有了一点成就。我进入了新媒体写作圈,被很多人称赞“优秀”。

同时,我不断深入探索内心那个自卑敏感的小人儿,尝试进行自我剖析:

“为什么我一刻都不曾懈怠,学历背景、工作境遇、所得所获也并不比别人差,我却始终被自卑和低自我评价困扰着?”


正是开始写作后,我结识了一些作家朋友、旅行达人,一些义无反顾做着热爱的事情而不求回报的人。他们内心富足,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爱着自己、爱着这个世界,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

原来,人生的运行法则不仅关乎努力,爱自己和信自己也很重要。


二十九岁那年,我获得了出书机会,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书稿,第一本书《所谓优秀,不过是和自己死磕》在打磨两年后终于出版。幸运的是,这本书广受读者喜爱,帮助很多人走出了人生至暗时刻,收到了大量积极正向的反馈。很多读者还自发建立社群,共读此书,分享心得体会。

我平日里写的一些文章,也收到了一些读者的正反馈。有人留言道:“每当觉得很沮丧的时候,就去你的公众号看一看,能获得一种平静治愈的力量。”

约稿越来越多,我的写作领域也在逐渐拓宽,从采访到撰写商业稿件、人物传记等,我的每次努力总能得到编辑的认可与好评。

写作,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这个过程也让我醍醐灌顶,终于找到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的答案:与自卑和解的最好方式,就是停止和别人比较,将注意力聚焦到当下,不断去做,去行动,去创造一个个小成就,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取正反馈。这样自信就会慢慢生长起来。

我也意识到,木桶理论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有时候,一味地补齐短板并不能令你把事情做好,越努力,可能反而越容易失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于是,我开始冲破自卑的藩篱,坦然接受别人的赞美,相信自己值得好的一切,把自己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捧出一颗心去回应别人的信任。

这个时候的自信,出自于自知“这件事我能做好”的底气。


时至今日,我仍未停下自我探索的脚步。

当你不断向内求,重建自己的评价体系,便不会再被外界的看法裹挟。发自内心地相信世界是多元的,你才能接纳和尊重这个多元世界中的自己。拥有稳定的内核,自卑便无处遁形。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说:“无法成为我们自己,是一切绝望的根源。”

如果命运没有给我们一个好剧本,我们要争取做自己人生最好的演员。期待有一天我们都跨越自卑,成为更好的自己。



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

然雪婵 著丨定价:49元

畅销书作家弘丹、闫晓雨、李菁 联袂倾情推荐!


你知道如何正确地爱自己吗?
你知道怎样更好地爱人和被爱吗?
你知道在内卷和躺平之外,还可以怎样生活吗?
你知道如何找到此生热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
本书分为六章,涵盖职场、家庭、爱情、友情、婚恋、人生态度等成长关键课题。文笔优美,以温暖、坚定、清醒的文字,讲述作者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所见所闻的他人经历,兼具共鸣感和力量感。
书中的故事,有对生活的思考,有对自我的探索,也有对生命的叩问,陪你深入生活的中心,体验世间广袤、人间冷暖,找寻自己的答案。
你终会懂得:所谓自由,就是爱自己的每一种模样,有底气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隶属于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传播集团)
社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100037)
发行部:(010)68995968、(010)68990635
总编室:(010)68995424、(010)68326679(传真)
国际合作部:+8610 68996306  nwpcd@sina.com(电邮)
在线留言 :
姓名:
*
邮箱:
*
电话:
*
留言:
*
马上提交
版权所有 @ 新世界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90294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