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五千年丨一部万里长江传,半部华夏文明史发表时间:2025-01-07 09:19 为母亲河立传! 一部万里长江传,半部华夏文明史! 26万字,189张高清摄影作品, 4张地理示意图,2张超长拉页 多维度讲述长江流域5000年的历史人文变迁 全景立体式呈现6300余千米的万里锦绣河山 附赠手绘大拉页“长江之最知多少”, 长江流域地形分布一目了然。 500万+粉丝历史头部自媒体账号 “最爱历史”“锦绣人文地理”团队全新图文作品! 长江,是历史的刻度、大地的史诗,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条母亲河。 全书透过地理看历史,多维度、全景立体式介绍了横跨中国11个省级行政区,牵系中国40%以上人口的万里长江,以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江、湘江、赣江等诸多支流。 在“什么是长江”的概述之后,分别讲述了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三大流域范围内的名山大川,大江大湖,名城胜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历史变迁。 近200张图片精美而大气磅礴,充分展示了长江作为华夏文明之根的源远流长,再现了长江近5000年来的历史地理变迁。 锦公子 微信公众号“锦绣人文地理”创作团队的集体笔名。本书主笔郑焕坚系华中科技大学文学硕士、《南方都市报》原高级记者,陈恩发系“锦绣人文地理”主编、历史作家。另外,吴润凯、梁悦琛、阮健怡、卢娜也参与了本书的写作。 郑焕坚、陈恩发同时也是国内头部历史类自媒体“最爱历史”主创团队成员,并以“艾公子”为集体笔名参与创作出版了《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中国史》《疑案里的中国史》《宋词三百年》《传承》等多部畅销书。 锦绣人文地理 “锦绣人文地理”公众号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发现中国之美”的理念,报道大美中国的壮丽山河,是人文地理领域的自媒体新锐,刊载文章已出版有《中国古都四千年》。 500万+粉丝追更的历史头部自媒体团队全新图文作品! 头部历史自媒体“最爱历史”团队的同主体账号“锦绣人文地理”全新图文作品,锦绣人文地理致力于发现中国之美,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重新解读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万里长江。 一部万里长江传,半部华夏文明史! 除了黄河,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江河能像长江这样,纵然奔腾万里也只在一个国家的土地上,孕育出长达5000年不曾中断的伟大文明,让14亿人口都为之骄傲。 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到彩云之南,从巴山蜀水到三峡之间,从江南水乡到东海之滨;本书试图为母亲河长江立传,以地理地形为脉络,以历史人文为血肉,多维度、全景立体式介绍长江流域文化之源远流长、沿途锦绣山河之壮美、上下五千年之变迁与发展。 什么是长江? 是号称亚洲第一长河,全长6300余千米的中华大地大动脉; 是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9000多亿立方米、供水量约2000亿立方米的超级水库; 是东西海拔高差6000余米、横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和两个气候带、流域内重点保护物种近1400种的天然物种基因库; 是流经中国11个省级行政区、世界内河航运第一的黄金水道; 是粮食总产量占全国30%以上、流域聚集全国40%以上人口的中华民族母亲河; 是孕育出良渚、屈家岭、大溪、三星堆等文化以及无数风流人物的中华文明发祥地; 是历史的刻度、大地的史诗、中国的代表性符号。 这,就是长江! 足不出户,享受一场知识与视觉的盛宴! 26万文字,189张高清摄影作品,4张地理示意图,2张1米超长拉页——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大好河山只此青绿)+徐扬《姑苏繁华图》(长江之滨商业繁华),全方位多角度呈现长江流域的万里锦绣山河与千年人文历史!图文搭配,轻松更阅读! 精美装帧,高端质感! 裸脊锁线装帧设计,可180°平摊,图文阅读体验更佳;全书采用四色高清彩印,真实还原图片色彩。 随书附赠手绘地形图大拉页 知名小红书博主手绘大拉页“长江之最知多少”,长江流域地形、城市分布一目了然,还有很多关于长江创下“第一”纪录的有趣知识点! 长江的形成 长江,古称“江”或“大江”,多见于诗文。 《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和曹操隔江对抗,孙权手下向其分析道:“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意思是,从孙权所处的形势来看,能够抗拒曹操的,就是长江天险。这是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长江”一词。 长江之水哺育了长江文明,可长江究竟从何而来,这曾是一个千古谜题。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对长江源进行过探索。按照先秦典籍《尚书•禹贡》中“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说法,四川的岷江被古人认为是长江的正源。徐霞客亲赴云贵高原,通过对长江上游实地考察,著成《溯江纪源》,提出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是其正源——“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 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考队第一次来到位于唐古拉山脉的长江源。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人们确定了长江三大源流——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与北源楚玛尔河,长江也因此以6300余千米的河流全长正式成为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长河。 现今,长江的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干流流经11个省级行政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流域内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区。沿途不拒细流,汇纳百川,最终来到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太平洋。 从上游到下游,长江汇聚了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江、湘江、赣江等大小支流;鄱阳湖、洞庭湖、太湖与巢湖等四大淡水湖点缀其间。这张庞大的水网,为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带来生命之源与舟楫之利,而今依然在供养全国40%以上的人口。 大江流水,浩浩汤汤,似乎亘古如斯,但实际上长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其流向也曾发生改变。 有学者认为,距今两亿多年前,地球上原本一整块的盘古大陆,持续发生板块分离运动,劳亚大陆(北方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南方大陆)之间涌入大量海水,形成横贯欧亚大陆南部的古地中海(特提斯海)。那时,欧亚大陆的地势东高西低,包括今天青海南部、川、滇、黔等地的大部分都被淹没在海水中,海湾一直延伸到巫峡与西陵峡一带,湖北秭归当时为滨海地区。 随后的几次造山运动,将今长江上中游所在地壳缓慢抬升,一条向西流入古地中海的古长江就此诞生。 到了距今一亿年前,板块移动导致四川盆地抬升,东部的云梦、洞庭盆地沉降,形成相背而流的两条古长江,以三峡地区为分水岭,分别朝东、西两个方向流淌,静静地等待融为一体的时刻。 距今4000万—3000万年前,又一次重要的地壳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因其催生了喜马拉雅山脉而得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与此同时,地层发生了重大改变,西部的古地中海逐渐消退。 此后,长江上游的地势在造山运动作用下急剧上升,形成了高山、高原和断陷盆地;中下游的地势缓慢上升,形成了中低山、丘陵与平原。整体上升程度为西部急剧,东部和缓,奠定了今日长江流域阶梯式分布的雏形。 距今300万年前,在喜马拉雅山隆起的影响下,青藏高原与西部山地也强烈隆起,长江流域西高东低的地势形成,其地貌轮廓与现代的地貌已十分相似。 到了距今13万年前的末次间冰期,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江河径流量陡增,长江以锐不可当之势切穿巫峡,东西交融,形成如今直奔东海的长江水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