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常识丨中国建筑领域开拓者林徽因的心血之作发表时间:2025-01-03 15:19 中国建筑领域开拓者林徽因的心血之作! 历经15年、15个省、190多个县, 考察测绘2738处古建筑 集专业理论、建筑美学、散文笔法三位一体! 高清修复古建考察珍贵照片与罕见手绘图, 领略中国古建营造技术与艺术统一之美! 林徽因 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1928年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1949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1953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届理事会理事,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及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权威 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著名建筑师,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收集资料,林徽因历经15年,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代建筑,逐一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文笔优美 林徽因关于古建筑的学术研究,不仅科学严谨,而且生动优美。集专业理论、建筑美学、散文笔法三位一体。 影响深远 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这位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用她的才华、坚韧和热情,谱写了一曲中国建筑事业的壮丽赞歌。不仅让世界认识到中国建筑的卓越成就,也捍卫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尊严。他们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中国的建筑事业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精美插图 高清修复古建考察珍贵照片与罕见手绘图,领略中国古建营造技术与艺术统一之美! 一进了晋祠大门,那一种说不出的美丽辉映的大花园,使我们惊喜愉悦,过于初时的期望。无以名之,只得叫它作花园。其实晋祠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娑婆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所谓唐槐周柏,虽不能断其为原物,但枝干奇伟,虬曲横卧,煞是可观。 池水清碧,游鱼闲逸,还有后山石级小径楼观石亭各种衬托。各殿雄壮,巍然其间,使初进园时的印象,感到俯仰堂皇,左右秀媚,无所不适。虽然再进去即发现近代名流所增建的中西合壁的丑怪小亭子等等,夹杂其间。 圣母庙为晋祠中间最大的一组建筑。除正殿外,尚有前面“飞梁”(即十字木桥),献殿及金人台,牌楼等等,今分述如下: 正 殿 晋祠圣母庙大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几成方形,在布置上,至为奇特。殿身五间,副阶周匝。但是前廊之深为两间,内槽深三间,故前廊异常空敞,在我们尚属初见。 斗拱的分配,至为疏朗。在殿之正面,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侧面则仅梢间用补间铺作。下檐斗拱五铺作,单拱出两跳;柱头出双下昂,补间出单抄单下昂。上檐斗拱六铺作,单拱出三跳,柱头出双抄单下昂,补间出单抄双下昂,第一跳偷心,但饰以翼形拱。但是在下昂的形式及用法上,这里又是一种未曾得见的奇例。柱头铺作上极长大的昂嘴两层,与地面完全平行,与柱成正角,下面平,上面斫 ,并未将昂嘴向下斜斫或斜插,亦不求其与补间铺作的真下昂平行,完全真率地坦然放在那里,诚然是大胆诚实的做法。在补间铺作上,第一层昂昂尾向上挑起,第二层则将与令拱相交的耍头加长斫成昂嘴形,并不与真昂平行地向外伸出。这种做法与正定龙兴寺摩尼殿斗拱极相似,至于其豪放生动,似较之尤胜。在转角铺作上,各层昂及由昂均水平地伸出,由下面望去,颇呈高爽之象。山面除梢间外,均不用补间铺作。斗拱彩画与《营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装”者极相似。虽属后世重装,当是古法。 这殿斗拱俱用单拱,泥道单拱上用柱头枋四层,各层枋间用斗垫托。阑额狭而高,上施薄而宽的普拍枋。角柱上只普拍枋出头,阑额不出。平柱至角柱间,有显著的生起。梁架为普通平置的梁,殿内因黑暗,时间匆促,未得细查。前殿因深两间,故在四椽栿上立童柱,以承上檐,童柱与相对之内柱间,除斗拱上之乳栿及札牵外,柱头上更用普拍枋一道以相固济。 按卫聚贤《晋祠指南》,称圣母庙为宋天圣年间建。由结构法及外形姿势看来,较《营造法式》所订的做法的确更古拙豪放,天圣之说当属可靠。 献 殿 献殿在正殿之前,中隔放生池。殿三间,歇山顶。与正殿结构法手法完全是同一时代同一规制之下的。斗拱单拱五铺作;柱头铺作双下昂,补间铺作单抄单下昂,第一跳偷心,但饰以小小翼形拱。正面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山面唯正中间用补间铺作。柱头铺作的双下昂,完全平置,后尾承托梁下,昂嘴与地面平行,如正殿的昂。补间则下昂后尾挑起,耍头与令拱相交,长长伸出,斫作昂嘴形。两殿斗拱外面不同之点,唯在令拱之上,正殿用通长的挑檐枋,而献殿则用替木。斗拱后尾唯下昂挑起,全部偷心,第二跳跳头安梭形“拱”,单独的昂尾挑在平槫之下。至于柱头普拍枋,与正殿完全相同。 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平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 殿之四周均无墙壁,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之上安直棂栅栏,如《营造法式》小木作中之叉子,当心间门扇亦为直棂栅栏门。 殿前阶基上铁狮子一对,极精美,筋肉真实,灵动如生。左狮胸前文曰“太原文水弟子郭丑牛兄……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四月二十六日”,座后文为“灵石县任章常杜任用段和定……”,右狮字不全,只余“乐善”二字。 飞 梁 正殿与献殿之间,有所谓“飞梁”者,横跨鱼沼之上。在建筑史上,这“飞梁”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唯一的孤例。本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五卷一期中,刘敦桢先生在《石轴柱桥述要》一文中,对于石柱桥有详细的伸述,并引《关中记》和《唐六典》中所记录的石柱桥。就晋祠所见,则在池中立方约三十公分的石柱若干,柱上端微卷杀如殿宇之柱;柱上有普拍枋相交,其上置斗,斗上施十字拱相交,以承梁或额。在形制上这桥诚然极古,当与正殿献殿属于同一时期。而在名称上尚保存着古名,谓之飞梁,这也是极罕贵值得注意的。 金 人 献殿前牌楼之前,有方形的台基,上面四角上各立铁人一,谓之金人台。四金人之中,有两个是宋代所铸,其西南角金人胸前铸字,为宋故绵州魏城令刘植……等于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立。像塑法平庸,字体尚佳。 其中两个近代补铸,一清朝,一民国,塑铸都同等的恶劣。晋祠范围以内,尚有唐叔虞祠、关帝庙等处,匆促未得入览,只好俟诸异日。唐贞观碑原石及后代另摹刻的一碑均存,且有碑亭妥为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