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属于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传播集团)

文学的故事丨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启蒙书

发表时间:2025-01-03 15:53

文学的故事


一部写给青少年的世界文学启蒙书

用故事的形式描绘世界文学史画卷

轻松解锁历史上的文学巨匠与巨著


作者简介
   

约翰•梅西

(1877—1932)


美国学者、文学批评家。长期担任《波士顿邮报》及《国民杂志》文学专栏主编,并一度在哈佛大学及康奈尔大学任教。晚年隐居伦敦。本书由作者历时四年写就,曾一度风靡欧美,对大众读者有着持久的影响力。






内文节选


神秘的东方文学


让东方和西方的微弱光辉,

如同生与死一般瞬间交融,

扩展成无边无际的白昼。

——丁尼生


人类有超过五分之三、接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亚洲,而且这个比例在古时候可能更高。亚洲拥有文献记载中最古老但已经消亡的文明,当然还拥有占据大片领地并一直延续到今日的最古老文明。美国哲学家杜雷先生曾夸张地形容道:“当中国人的祖先写下后辈都能看懂的智慧箴言时,我们的祖先还在树林里互相扔石斧呢。”


毋庸置疑,这些可敬的民族有很多值得传授给我们的知识。但是,古代亚洲的各大民族中,只有居住在西亚的人曾经深刻地影响过我们的思想。他们将《旧约全书》传给我们的犹太人,还居住在非常靠近欧洲的地区,几乎可以被视为欧洲人了。直到近代之前,东亚和南亚的民族在我们的认知中还犹如另一个星球上的居民。18世纪前,旅行者和商人会将中国和印度的异域传说带到欧洲,但他们对布料、香料的兴趣更大于对文学思想的兴趣。至于日本,直19世纪中期,它在西方人的眼中仍然是一本未被翻阅的书。


远东这本古老的典籍至今未向我们开启,原因很简单:我们看不懂。翻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更热衷于派士兵过去劫掠城市,而不是派学者过去借鉴思想。然而,我们也不能过度苛求自己。事实证明,那些肩负“白种人的使命”——教化异教徒的传教士们,随身携带着笔记本和字典。东亚的人民也向我们派遣博学多才的使者——他们精通政治、宗教和文学,并且掌握我们的语言,帮助我们了解他们的民族。几乎每一所欧洲和美国的大学里都有东方语言学教授。近年来,我们的诗人和文学家兴起一股潮流:到亚洲寻找灵感,通过翻译和改编的方式丰富我们的文学。


然而在这本书里,我们必须对一个荒唐的不公平现象感到愧疚:只用一个短短的篇章概括那四五个比我们更古老,可能也更睿智的民族。造成这种不公平的其中一个理由是缺乏了解,另一个理由则是与我们骨血相连的文学作品实在太多了。西方世界的思想变化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无暇顾及永恒的东方世界。结果,我们只能怀着坦率的求学心和虔诚的好奇心,对中亚、南亚和东亚进行一次浮光掠影式的探访,才不会违背中国古语中的一句教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古语出自中国的圣人孔子。他生活在一个比耶稣基督早五百多年的时代,留下了许多智慧箴言。从很多方面来看,孔子与耶稣很相似。他是一位老师,向普罗大众传授知识。他用否定的句式陈述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崇尚中庸,信奉冷静自省的力量,这两点与苏格拉底等希腊哲学家的想很相似。他为人谦虚,对自己倡导的谦逊之道身体力行,很少宣扬自己的功绩。后世对他推崇备至,更将他推上神坛。很多归在他名下的教化典籍都是他的学生和门徒写的,里面记录的内容当然都源自他的思想。


除了贤明温和的个人影响力,孔子的主要贡献还有收集和保存中国古代文献,包括历史传说、诗歌和道德信条。孔子的道德格言非常实用,相对于老子宣扬的那种与无穷的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玄妙之“道”,是一种通俗常识上的补充。这两位圣人及其弟子们,加上孔子的追随者孟子和老子的追随者庄子,主导了中国的教育,持续数千年之久。他们的思想至今仍然是无数人共同的思想核心。然而,除了孔子的少数格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很少被翻译成西方语言。但最近这段时间,人们对翻译中国抒情诗诗人作品的热情渐渐高涨。李白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生活在8世纪。若要用西方熟悉的诗人与他类比,他似乎是弗朗索瓦•维庸、奥马尔•海亚姆和海涅的合体:一位快乐而豪放的叛逆者。下面是小畑薰良翻译的一首李白的诗作:

A lovely woman rolls up

The delicate bamboo blind.

She sits deep within,

Twitching her moth eyebrows.

Who may it be

That grieves her heart?

On her face one sees

Only the wet traces of tears.


美人卷珠帘,

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这首小诗仅仅表露了些许李白的仁爱与优雅风范。感兴趣的读者去看小畑薰良先生的译本吧,那是一本精致的小书,里面有很多亚瑟•威利写的注解,书名叫《寺庙》。任何人,只要去过博物馆,只要看过东方商品专卖店的橱窗,都会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刻略有了解。西方人欣赏中国花瓶,如果只是用眼睛看就会产生欣赏障碍,而这种障碍不是由语言产生的。专家告诉我们,所有中国诗人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与那些精美绝伦的象牙雕刻、瓷器和丝绸非常相似(正如不同艺术之间的相连相通)。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媒介有许多,文学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


隶属于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传播集团)
社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100037)
发行部:(010)68995968、(010)68990635
总编室:(010)68995424、(010)68326679(传真)
国际合作部:+8610 68996306  nwpcd@sina.com(电邮)
在线留言 :
姓名:
*
邮箱:
*
电话:
*
留言:
*
马上提交
版权所有 @ 新世界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9029446号-1